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登报电话

浅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价值

浏览 12次 发布时间 2023/11/08

浅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价值

周毅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定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一、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妥善解决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的智慧结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1.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将其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当中,它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只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理念、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就一定会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2.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民族工作领域的新形势、新内容、新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为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确定了方向,规划了路径。

    事实证明,党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坚定不移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意义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因此,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法治视野下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全面贯彻依法治国。

    对少数民族基本权利,我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基本法都有相关规定,这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

新的历史时期,全国各民族广泛交往、紧密联系,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下,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是,在各民族相互交融的过程中,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一旦出现纠纷矛盾,就必须遵循法治轨道,避免上升到民族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基本权利。比如,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等等。此外,在大众传播媒介中,要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碰撞、交汇更加明显,做好对不同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和尊重,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提升民族地区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切实维护好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公民基本权利。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发展及作用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从习近平总书记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推进,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开展人类学研究,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的民族学研究,除了包含物理意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本身之外,还包括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的团结统一、文化上的兼容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时间、历史集成系统,我国民族学目前虽已开始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但其知识生产未满足蓬勃开展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因此,有必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发展进行梳理,开展现代化人类学研究,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2.推动民族大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在全国民族团结工作中,必须坚持把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作为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讲,积极抓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典型示范,努力为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推动法治社会建设,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

我国目前现行法律中,有90余部法律对民族问题作了规定。民族自治区域也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139件自治条例和900余件单行条例。能够熟练运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妥善处理好民族区域的发展问题,是新时代民族问题法治化的最佳体现。做好民族工作,要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全国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提高民族事务依法管理水平,确保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而且可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可分割,分别承担着精神文明支撑与社会建设指向的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人的精神层面凝聚力量的必然要求。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将进一步推动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处理好民族事务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中国的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按照中央要求,全国各民族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加快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一种价值引导和文化信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反映出来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准则、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和谐发展社会环境。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项凝聚共识、团结奋进、共同繁荣的重大政治和社会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提升民族工作领域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可靠保障。在全国民族团结工作中,必须坚持把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作为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讲,积极做好民族团结典型示范,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在坚持法治思维指导下,多做有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并且要做深做细做实。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坚持国家统一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结合,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多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格局;必须做到在原有制度基础上,深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关系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主动把国家新的法律与政策规定融入缘由政治制度当中,例如“一带一路”倡议。

    四、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各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民族工作基本方略,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内涵,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线任务,切实提高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伟大中国梦。(作者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硕士)